因為苦難所以活著因為苦難;所以活著◎愚庵電視新聞正在報導又有欠卡債而舉家自殺的消息、但是我的腦海裡,仍然未從剛剛看完的電影[盧安達飯店]中的情節抽離出來,八零年代發生在非洲這一場胡圖族對圖西族的種族屠殺死亡二十萬人,驚動全球,電影中以人道護衛同胞的飯店經理,對緊迫的軍人暴力已經無以對抗時,竟然要求家人,在受辱之前應選擇自殺,此舉令人動容,但是據我所知,非洲是世界上自殺率最低的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第三世界的非洲大陸雖然貧窮,落後,饑荒,愛滋和傳染病盛行,死亡率極高,這地區人命不值錢,國際救援組織視為重點援助區,但是以死亡方式來看,自殺者仍是全球最低的地區,尤其低於所謂高度開發的歐美日等國。 為什麼生活富裕的地方反而有更多人想死,而大環境充滿苦難,連飲一口水都要走上好幾里路的地方,卻充滿頑強的生命力?這一點倒是值得社會學家探討一番,這個世紀的日本人,為了挽救自殺率漸高的年輕一代,曾發起一個學習貧窮的運動,聽說許多罹患憂鬱有強烈自殺念頭的年輕人,在不帶一分錢被送往非洲大陸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就完全改變對生命輕賤的態度了,可見苦難還是一種醫心的良藥,這種良藥和時下所流行的高空彈跳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經歷過那種瀕臨死亡的感覺,所以也就更加珍惜生命了,一位從查德農耕隊回台的朋友告訴我;在非洲想活下去都很困難了,怎麼會想到死?這句話也有點哲理。 精神醫學家說;其實自殺者往往不是為了結束生命,而是為了結束困擾的情緒,但是卻不知道肉身和心靈是連結一起的,這句話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非洲人必較少自殺的原因,因為低開發的非洲人情緒相對比已開發的社會來得穩定,至少他們比較沒有文明的誘惑,一天中的一杯水,一個可以吃的食物,一個可以遮住風沙的帳篷就可以讓他們很滿足了。 剛結束非洲旅行的英國作家麥克柏林在他所寫的[撒哈拉]一書中,曾訪問幾名住在沙漠的柏柏爾婦女,他問她們;是什麼會讓妳感覺快樂?她的答案卻出奇的簡單,她說;只要是上天所給的東西,都使我快樂,這些東西包括每一天生活中的沙風暴,遷徙,找水,勞動和隨時會來的苦難。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非洲人很少自殺了,因為苦難,所以活著。
2